test

test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American Beauty (1999)重评

American Beauty是一个典型的drama,聚焦于片中的人物性格,喜怒以及人们的关系。通过这一描述,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所决定的视角来得到不同的对影片的解释,有人甚至说这部影片是美国中产阶级空虚生活的一个表现。

片子的主要角色是Burnham和Fitts两个三口之家与Burnham家女儿Jane的女同学Angela。

男主角Lester Burnham是一个没有生活动力,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每天得过且过的中年白领。他生活得如此没有动力,连老婆对他的看法也并不在意。这种状态在见到自己女儿的同学Angela之后出现了变化,现在他有在乎的事,有奋进的目标。原来生活中还有如此美好的事情让他去追求。出现目标后,他变得自信,积极和乐观。与从前在家中地位不同,像强势男性一样,他在老婆外遇被自己发现之后没有丝毫的难过。在最后与Angela的互动中终于满足自己,心理上既已经成功俘获自己有着强烈占有欲的女人,又获得了从女儿和老婆身上没有获得的被信任和依赖感。

老婆Carolyn Burnham是一个深受成功文化影响的实业中介,她找寻任何可能的途径去fit in这个世界,尤其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她会主动和邻居套近乎,不是因为自己本性是一个与人亲近的人,而是因为想要给别人一个好的形象;她会尤其在意物质生活,一个人们给她设置的生活质量标准,即使她自己被这种看法所束缚;她看不起一切incompetent的人,包括她的女儿和丈夫,而且无可救药的被强势男人所吸引。她可以容忍丈夫对她不好,但她没法容忍丈夫窝囊。

女儿Jane Burnham是一个没有良好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典型女孩,讨厌这个世界,尤其讨厌并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同时具有low self-esteem。Jane典型的敌意一点都没有影响Ricky对她的关注与欣赏,一心想要变得更美的她在发现这世界上还有人不在意其他任何事情而只在乎欣赏自己的人时,慢慢在Richy身边找到安全感。

Colonel Frank Fitts骨子里外都是一个军人。他相信的是纪律与规则。不幸的是他所相信的东西与自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他痛恨自己,由不愿让别人知道真相。他拥有军人的无上荣光,他这么要求自己也这么要求他的亲人。他在得知自己儿子对同性恋的鄙视时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对儿子鄙视自己这一类人的伤心,一方面自己又赞同儿子,以自己为耻,最后又要在儿子面前维持自己的荣光。而最后,自己的耻感加上被拒的羞辱加上沮丧和自己维持一辈子正面形象即将破灭的事实让他起了杀心。

老婆Barbara Fitts在片中是唯一一个单纯的受害者。丈夫是个同性恋,而且很可能一直在有意掩盖,而同时丈夫的强势很可能让她怀疑夫妻关系出现的问题都是她自己的责任。她精神衰弱,对丈夫绝对的顺从,对任何人都是不停的道歉,似乎这世界对她设置了严格的行为规则,而她即使全心全意想但又毫无能力去完全遵守。

儿子Ricky Fitts也在一个不正常环境下长大,但相对来说在男性主导的社会环境下,他的性格反而是适应性的。他自信,有能力,他的assertiveness甚至启发了正处于转型期的Lester。这甚至颠倒了通常的进入毒圈的范式,Ricky在这里是成熟自信的象征,而Lester则是他的追随者。他就像一个守护者去保护他所发现的美丽,同时他的真正的自信在冲突中轻而易举的击碎了Angela的脆弱防御。

Jane的美女同学Angela Hayes虽然有一个吸引人的外表,可也拥有一个完全建立在其他人对她外表称赞上的自尊心。她最在意的事就是一定要出类拔萃。可惜她对出类拔萃的理解是物化女性的出类拔萃–being sexually attractive。所以即使她还是个处女,她也要不停装出成熟的样子炫耀自己编造的性经历,并从周围男人对她的垂涎中满得满足感。

剧中一对一对的人物关系也是充满张力。

Jane和Angela参杂了崇拜被崇拜的友情:Jane像往Angela的形象,Angela喜欢在Jane旁边高人一等的感觉。Ricky和Fitts惺惺相惜保护与被保护的青春爱情。Fitts父子绝对的父子顺从关系与内心隔膜:他们之间的感情以暴力呈现,父亲掩饰自己,儿子也掩饰自己,superego亲密,ego疏远。Carolyn与成功人士Buddy Kane的事业知己:Carolyn自己不认为自己具有成功的能力,但觉得自己应该去具有成功的能力。Buddy则既成功也觉得自己应该去成功。双方向往的方向一样,Carolyn仰视Buddy,Buddy享受这种认同感。虽然和剧中关系有冲突,不过这两人应该是相配的一对。

除去对于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刻画,影片的戏剧性也是一大亮点。比如饭桌上Lester重新抢回家庭统治力的那一幕,Fitts父子与Lester关系的错进错出,Lester对Angela的占有欲向怜惜的转化等等。本片戏剧张力类似于Sex, Lies, and Videotape和Closer,但影片其它方面更加成功,对于这样一部精彩的影片,应该好好写一篇小结来致意。

发表在 电影 | 留下评论

西数绿盘(WD Green Caviar) Load Cycle Count过高的问题(C1门)

西数绿盘(WD Green Caviar)最近半年被全球用户反映了LCC值过高的问题,而过了这么长时间WD似乎也并不愿意面对这个问题,这里对这个问题写一个综述。
1. 问题的叙述一般的硬盘磁头在硬盘运转的时候都放在盘上,关机的时候才放下。西数绿盘以及少量其它盘则采用了IntelliPark技术,在空闲的时候自动将磁头归位,据说可用来减少意外伤害盘的机率和节省电量。但这一空闲时间被设置为了8秒。也就是说如果8秒内没有对硬盘的操作,磁头就会归位,再启动时,磁头再复位。硬盘磁头这一归位复位过程的执行数量称为Load Cycle Count,可以在HD Tune里面看到,数值的代号为C1。由于机械有磨损,一般的硬盘平均LCC次数为60万次,自然,有用了一百多万次仍没问题的,也有三十多万次就有问题的。一般硬盘一年正常使用也不会超过1000次,而启用IntelliPark这一技术的西数绿盘则可能在一个月之内达数万次,这样一年时间就足以到达标称的60万次。而这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担忧。现在还没有系统的硬盘损坏的报告,不过有个别的案例确实存在。
S.M.A.R.T.: http://en.wikipedia.org/wiki/S.M.A.R.T.引用最多的问题反映文章:http://community.wdc.com/t5/Desktop/Green-Caviar-High-Load-Cycle-Cout-after-short-operation-time/td-p/15731

2. 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上并不止在绿盘上存在,在企业级硬盘中也有,不过当用作服务器等频繁读写的硬盘,8秒的空闲一般达不到,所以LCC也很小。WD官方提供了相应的页面:http://wdc.custhelp.com/cgi-bin/wdc.cfg/php/enduser/std_adp.php?p_faqid=5357页面上提供了人为修改空闲数值的工具:http://support.wdc.com/product/download.asp?groupid=609&sid=113&lang=en可以人为关闭这一功能,或者设置为最大值300秒,也有用户反映可以设为长约一个小时,这样就没有问题了。见上面的反映文章连接。WD官方而后又提供了供绿盘的页面:http://wdc.custhelp.com/cgi-bin/wdc.cfg/php/enduser/std_adp.php?p_faqid=5357连接指向企业级硬盘的那个页面,不过WD不知出于哪种原因并没有改工具页面的适用产品,而由于有一个不应用于其他产品的warning,这让这几个页面的指示有些相互矛盾。
wdidle3这个软件的具体使用可参照上述问题反映文章的连接,一般需要制作启动盘。

我的结论:西数绿盘由于容易巨大,所以大多数会被用作仓库盘,用作存储高清电影等大文件,只有在存储,备份,使用时才会读写。所以这个IntelliPark在对这种读写不多的硬盘里没有特别严重的问题。但对于作为一般存储盘或者系统盘就有必要重视这个问题,使用上述工具进行修改。如果不进行修改,对于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的绿盘,LCC达到数十万的用户应该密切关注S.M.A.R.T.的其他关键数值来决定是否应该对数据进行备份以防万一。关于节电方面的数据,WD20EARS这样一个2TB的绿盘标称运行功率为6W,也就是说一个星期1度电,一年52度。

发表在 电脑 | 留下评论

Inception (2010)

无论是Memento还是Insomnia,Memory和Mind都是Nolan故事的premise所在。而故事的premise虽然相对原创,不过意思却并不像当年The Matrix那样新奇:人们可以进入他人的梦境,由于在梦里人们逻辑能力更弱,ego更弱,所以更能被人利用或操纵;extraction抽取信息和inception植入某种信念或想法变得容易。由此来看,影片名的翻译盗梦空间更多的考虑了对大众的噱头效应而并不准确或具艺术美感。
作为科幻片,影片的世界观逻辑严密,自然如果仔细考察仍然可能会找到漏洞,不过世界观细节的趣味性远超过找寻漏洞。人们在不当睡姿时时常感受到的下坠感被引入为”kick”,作为自发离开梦境的手段。上下两层世界的物理联系,时间感,真实感等多种关于梦,意识,记忆的元素随处可见,每一个都能让人似曾相识。
作为商业大片,刺激大众元素没有Iron Man系列的美女,富豪,高科技那么多,引起剧院观众惊叹的只有“I bought the entire airline.”和”You have to dream a bigger one.”但超现实的非CG视觉效果仍然会让本片成为最佳视觉效果的有力竞争者。
总体上,本片给人惊奇的不是一个或者几个成功的元素,而是Nolan如何把这些元素通过惊人的导演,拍摄,剪辑等柔和在一起成为一部完整的大片。Nolan说他在写剧本的时候尝试将emotion作为整部电影的推动力,从电影里可以看出,emotion是如何自然的被溶入到剧情中。从头到尾148分钟没有任何时间可以让观众感觉到注意力可以放松,而同时剧情可以不让人们觉得刻意或者可预见,因为当剧情平直时,人们的注意力已经转到了视觉效果上。
Nolan的影片由于过少依赖演员的表演而很少获得OSCAR。这次也一样,DiCaprio在我看来永远是演自己。和以前的Nolan一样,剪辑,视觉效果,音响效果等技术奖项依然是最有望的。不过即使由于影片类型,最佳影片较难,最佳导演应该是应得的了。
最后,推荐去电影院看IMAX,实在不行也要去次电影院。
下面是剧情:
!!Spoilers!!剧透!!
Psychoanalysis经常被用到,也经常被滥用,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电影里。Psychoanalysis可以用来了解自身,即使有时仅仅是分析者的一厢情愿,但像星座,算命等一样,这种analysis行为本身,已能够满足人们求解的欲望,让人平静,解决意识中或者潜意识中的conflict。
影片的emotion线有两条,一条是Fischer的,一条是Cobb的。
整片的情节就是Cobb小分队受雇于Saito,想要将放弃父业的想法植入商业巨头父亲已死的Fischer脑中。在Freud看来,父亲形象是儿子很多重大Conflict的来源,儿子的无力感来源于没有力量反抗父亲的强权。而有一个通常意义上成功的父亲往往是儿子的人生中最主要的心理压力和不安、焦虑的根源。前两年描写小Bush的影片W.就是基于Bush一直认为老Bush看不起自己而努力证明自己的这个想法。Fischer一直认为父亲因为自己没能成功而对自己极为失望,而如果这一看法继续下去,那么Saito独占业界的想法就不能实现,因为减轻父亲对自己失望的压力的方法,就是继承父亲的事业而去追求成功,即使Fischer自己很可能并不喜欢这种生活。Cobb小分队想要改变Fischer的看法。最后他们成功了。Cobb在多层梦境之后“意识”到,恰恰相反,原来父亲失望的,是Fischer没有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想去复制或者超越他父亲。当Fischer拿到自己童年的小风车时,他所有的焦虑和压力就已经逝去,同样,如Cobb分队所愿,Fischer继续父亲事业的动力也消失了。
Cobb的则是影片的显性前进动力。Cobb为了将妻子从limbo拉出,对妻子做了inception让她认识到她所处的不是真实。妻子在进入Cobb认为的现实中却仍然认为不是现实而继续寻死想退回真实。寻死成功后,Cobb面临起诉无法回国无法和子女团聚,同时自己对妻子死的Guilt让他在梦境中屡屡面临Prjection妻子的阻挠。影片结束时,Cobb成功回国,与家人团聚。电影在桌上区分现实和梦境的陀螺即将揭示真相的时候却猛然中止,作为标志性的open ending。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做法,妻子的死无疑令人沮丧,唯一解决的方法就是相信这一层也是梦境,而Cobb仍有自杀而回到真实与家入团聚的欢乐结尾。对结尾不满的人会去追求细节证明是梦境,从而解决不满,喜欢惆怅的观众也不会因为欢乐结尾而反感,观众最后的分歧就变为对电影的理解而不是电影的质量,导演满足了截然不同两类观影者的心理。个人看来,各种细节都显示导演表达的是这仍然是梦境,一个欢乐结尾是自然的。
Godfather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因为它成功的将男性的统治欲和家庭之爱统一了起来,因为一般来说,强者和被爱往往是矛盾的。Inception则轻松的将family expectancy和romantic love联系起来。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压力还是动力。这两者往往是一个男人对于任何事物追求的最强大因素。Inception持续的成功将会在于这两条贯穿始终的emotion线。
!!剧透结束!!
发表在 电影 | 留下评论

MPC-HC下的DXVA和VSFilter(DirectVobSub)的兼容问题

在重装系统的时候遇到了DXVA和VSFilter(DirectVobSub)的兼容问题。在论坛上看了很多贴,Google了一大堆东西,把事情基本弄清楚了。不过没有一个专门的文章说这件事,干脆我自己写一个,备个份,同时也作个总结,留给其他人看。

我的系统是i3+H55无独立显卡运行于Windows 7 Ultimate x64英文版上。相关的软件所以全是x64版本的,不过x86的32位版本也没有本质区别。

1. MPC-HC的一般安装问题
Media Player Classic – Home Cinema本身集成了很多解码器,除了少数一些文件无法直接播放以外(比如real media),其他多数文件都可以不用再加载任何解码器直接播放。除了小而且功能全以外,MPC-HC集成了支持DXVA也就是所谓硬件解码加速的解码器,在支持DXVA的显示芯片的配合下能够极大的减轻CPU解码高清的压力。

一般的组合是MPC-HC + Haali Media Splitter + VSFilter。
MPC-HC在使用EVR作为renderer的时候会提示找不到D3DX9的DLL。网上有很多种解决方法,比如可以换renderer,也可以随便找一个DLL将名字改为d3dx9_41.dll之后放到MPC-HC的安装目录里。不过前者会用不了DXVA,后者则在有些确实会用到这DLL的时候出现问题,最好的是直接去Microsoft下一个DX9: http://www.microsoft.com/downloads/details.aspx?displaylang=en&FamilyID=0cef8180-e94a-4f56-b157-5ab8109cb4f5
不执行而是用解压软件打开这个EXE,从里面找到d3dx9_41,注意64位版本和32位版本的区别对应,然后将这个真正的DLL放到MPC-HC的目录里。

安装Haali Splitter的时候注意去掉关联mkv到WMP的选项。

2. 解码器VSFilter的64位安装问题及一般的解码器64位安装问题
解码器的注册需要在管理员模式下运行
regsvr32.exe codec.dll
加上-u是卸载

Windows 7里面不容易调Run的Admin模式,所以最好直接去相关目录找regsvr32,建快捷方式来安装。

而64位的DLL只能跟64位程序运行,32位只能跟32位,所以要根据软件选择版本。在选择版本的时候注意,Windows 7 x64有两个regsvr32,一个在c:windowssystem32下,一个在c:windowssyswow64下。注意前者是64位版本,后者是32位版本,不要被目录名所迷惑了…。要选择相应版本的regsvr32来安装解码器,把dll装到相应目录里,并调应相应的regsvr32就可以。注意在run里面的默认是调用system32里的64位。出错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版本不对,另一种就是没有用admin调用。

3. 再就是主要的DXVA和VSFilter的不兼容问题。

要使用DXVA需要有能相配合的兼容DXVA的解码器和显示芯片。比如i3里就含有Intel的GMA HD这样一个虽然3D性能一般但能支持DXVA的集成显示芯片。MPC-HC的MPC Video Decoder是这样一个解码器。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renderer能直接将之联系到GPU上,MPC-HC里的EVR可以。不过Decoder与renderer之间不能有其他的视频解码器,而这里是VSFilter的地方,所以如果想使用DXVA则不可避免的需要disable掉VSFilter(DirectVobSub)。如果想要字幕显示则需要开启MPC-HC的内建字幕显示,在其Options-playback里找到auto load subtitles找开。

不过内建的字幕能力没有VSFilter强,所以有时候就需要牺牲掉硬件加速,在External Filters里面把VSFilter Prefer一下,再去掉内建字幕显示就行。有时候一些encode本身不是DXVA兼容的,比如在AVC/H.264中用了L5.1或者ref frame太多,如果用DXVA来播就会出现异常,这时切到非DXVA方式就可以了。

发表在 电脑 | 留下评论

Shutter Island (2010)

Martin Scorsese与Leonardo DiCaprio所合作的电影Shutter Island应该算是少有的能让我专门写文章来说烂的烂片了。一般的烂片都会在IMDB评分,Rotten Tomatoes评分,导演演员过滤之后滤掉,没被滤掉的大部分烂片会因为他们并没有试图去显得自己很聪明而激不起我骂片的冲动。很遗憾,此片将成为我第一个鄙视的片子。

下面剧透。

Scorsese的意图是要把此片搞成一个open ending让观众去影后疯狂争吵讨论的一个片子,但事实上两种解释都有着不可调和的逻辑问题。这些并不是我称此片为烂片的主要原因。此片为烂片的主要原因是导演和剧本作者的不负责任:

1. 在情绪渲染上不负责任。

此片的进展完全是一个B-Movie或者说exploitation film。这类影片的特点就是应用大量简单的激起观者强烈反映的电影元素来简单的刺激观者。比如此片中用得极为过分的渲染紧张和恐怖气氛的音乐,这在影片开头尤为明显,电影并没有带领观众进入紧张气氛,在仍然是build-up的时候很快就使用及其猛烈的音乐。片中滥用不必要的血腥与令人反感的镜头,以及简单的近景镜头或者长焦镜头来调起影片的紧张感。还有少量的突然惊吓观众的镜头。这些镜头给人的感觉是导演在设置悬念与制造气氛的时候并没有用高超的电影手法去达到想要的效果,而是用最简单低劣的B-Movie所使手段来实现。比如在需要创造紧张不安的气氛时人为制造下雨狂风倒树,在进入监狱时人为给出空荡冷清的感觉,而这一切都没有一个前后连贯完整的逻辑,给人感觉好像是导演为了到达这样一个感觉而硬生生的写出这样一个场景满足需要。

2. 在情节设计上不负责任。
实际上我认为所有的结尾转折片都不应该利用“此片是一个人的梦境,此片是一个人的幻想”来简单的解释一切前文中不符合逻辑的事物。这是一件非常低劣的剧本技巧。因为他并不需要去精心设定影片。此片显然不能理解为所有的人都是在害男主角,而男主角开始的想法是真的,除了那些热衷于conspiracy theory的人们。这整个计划太大了,以至于没有那么多人会愿意为陷害某个人而去表演那么久。而电影似乎在最后又想让观众对这个解释产生希望,导演安排了两点,一点是在后来病床上warden带有明显得意情绪的询问男主角,是否认识到什么是真实,另一点是结尾处那人手拿的细长铁丝映射可能的毁脑解释。嗯,必须说这两个都是电影人特别喜欢玩的主题,前者比如matrix,后者比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但此片没有安排足够多的伏笔,而仅有这两处能体现另一种解释,这对于一个长达2小时18分的电影来说,未免显得太随意了。再者这种解释要想同时存在必须在逻辑上相容。什么都不说,不会出逻辑错,但也没技术含量,说很多,还能相容才能体现技巧。影片本来是前者,但最后主角又对“助手”说“我们要离开这里”就没法在第二种解释下生存,因为他要回到原来的状态那么就证明他确实是一个精神病人来回了,如果是第一种解释他没有任何动机去假装第二种解释。

Scorsese应该知道,作为一个mystery,前面你玩弄观众,让观众摸不到头脑,让影片没逻辑越多,你后面就越需要足够的给观众的回报。你不能在前面搞出很多无法解释与不合情理的情节,然后最后仅凭一个大的twist所产生的shock来让观众沉浸在shock中而掩盖剧本的问题,如同今年另一片triangle一样,后者显然想利用结尾的亲情,母爱,时间往返及生死问题来掩盖诸多影片设定的问题。你必须在观众产生极大的对电影的怀疑的时候让观众有足够的回报,让他们恍然大悟并称赞剧本的构思,让他们觉得导演编剧确实是真心在做这个片子,而不是觉得仅仅用低劣的技巧玩弄了自己。

最后,psychological thriller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类型。类似的defense mechanism主题的电影表现得更好的是nolan的memento。

Scorsese是一个著名的导演,他本应该花更多的时候去和编剧完善剧本,去想出更能溶于电影的拍摄技巧,而不应该把观众当傻子。想不花什么功夫就拍出好片是不可能的。

发表在 电影 | 2条评论

The Third & The Seventh

并不是一个电影,而是一段12分钟长的CG(电脑动画),电影没有情节,纯粹是光影效果的showoff,几乎所有的场景我都看不出计算机生成的地方,只有一些特别效果能让我知道这不是摄像或者照片。
我们知道这类三维电脑动画几乎全是光影的处理,如何处理光源以及物体材质是核心问题。
不知道加入物理引擎之后做成电脑游戏会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电脑才能实时处理出这种效果呢?这样一个12分钟长的动画又动用了多少计算机资源?30台i7一个月能搞定吗?
 
一个独立Blog关于这个短片的介绍:http://www.isweetriver.com/2010/the-third-and-the-seventh
各种大小版本的下载以及在线观看都能在以上连接中找到。
 

发表在 电影 | 留下评论

Avatar (2009)

Avatar是指的一种manifestation,后者的中文大概和形象化,实现的意思接近,基本上就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物质化,以前最多看到avatar的是指论坛头像。
 
下面剧透
 
1.几乎所有的宏观主题的美国片都有一个主题是anti-corporation或者anti-consumerism,即使不到anti这种敌意,至少也是satire级别的。比如wall-e,今年的moon和District 9,很多年前的fight club。一方面是hollywood的人大多持相似观点,演员经过选择与自身环境改造具有比同等人群更多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其他从业人员也相应有类似倾向,所以无论如何扯到相关主题不会是一种坏的选择,无论是评价上还是票房上。
 
按大部分这类观点,corportation在是一种制度化的evil,是一种标志性的坏,corporation最大化股东利润这个联结目标放大并且强化了自私贪婪的一面。只有极少极少的公司在创立初就有一套建立好的价值观引导公司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前进,选取适当的员工,构造适当的环境,选择接受适当的投资。在我看来,公司本身并不是绝对的坏,只不过是在目前世界环境下更容易变坏更应被约束的一个机制。就如同公司的股东在赚钱之后可以行善,国家的税收在最后可以废除而直接由股东向NGO捐款来支付公共问题的开销一样,公司并不是不公平导致无效的根本,而是背后的人之人之间的冷漠,敌意与竞争性。
 
consumerism则是一套人们的幸福水准建立在消费水平上的一种观点。公司通过利用广告,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来改变消费者的行为倾向,促使他们增多消费行为。正面的是一种execellency来促进人们的消费欲,一般大公司,建立高端品牌文化的公司通常用这种路线,比如通过广告宣传把钻石与永恒再与爱情相联系。这种一般无大害,害处在于当消费能力远低于所激起的欲望时,广告的效应对社会整体是负的。负面的则是通过广告宣传激起负面情绪,由人们多数情况下想摆脱负面情绪的本能来提高消费,比如有些低档英语培训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万科的“三十岁了,你住在什么地方?”。这一类的广告对社会总体好处是负的。同样两个社会,消费多的社会会有更多的平均工作时间,工作时间长是否代表着成就感多呢?不考虑分配问题,消费盛行的社会是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生产物品上,这是否是值得的?这一点大概没有定论。对于consumerism的批评更多的是在这种文化的侵略性上,经济上的优势导致广告无孔不入,人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并不是被个人都有心理学的学位。
 
2.District 9除了公司作恶这一共同点以外,主题上令人吃惊的都是地球人要赶走外星人,认为外星人更低等,他们的权利更应被忽视。不同的是district 9把外星人描绘得更低等不堪,仅在情感和智力上匹配人类,而据此给出应与人类平等的合法性(想象为什么植物更不容易比动物易到同情,海豚更不容易比猪受到同情),更主要的手段是通过与种族歧视各项政策作对比(比如种族隔离等极具负面印象的行为)来激起观者的罪恶感反思。而avatar是通过展示丰富的navi族人的情感与内心激起观者的同情心来让他们站在异族身边对抗作为邪恶代表的人类的。
 
3.其实文化上的入侵可能是影射iraq战争,而我想到的则是西藏问题,毕竟公路,衣服,裤子,GDP在很多人看来是远比信仰和文化传统更重要的。
 
影片本身的技术极为高超,cameron更注重了直接技术上的震撼。技术,导致了人们能够更深刻的去感受navi人所感,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从受害者角度看战争,美国人更容易看到911。而在于剧情上,cameron则不愿分散注意,非常直白和简单,对话也没有深意(至少我没看出来)。anti-consumersim只在谈判的时候,人类方说,给navi他们一些好处,让他们搬,主角回答,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有美丽的星球,平衡的生态,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紧密的联系,)我们给他们什么,啤酒和牛仔裤吗?本以为讲拆迁的,结果发现没有细说仍然最后直接归到侵略和反侵略了,非常直白和简单。剧中很多手法都是典型的drama手法,这部电影是一个有基本原则和底线的商业片,cameron应该会得到oscar的导演奖,电影得一些技术的,比如art direction或者visual effects (变II,对不起了),但电影本身应该不是最佳电影的有力竞争者,虽然我也不太记得09年有些什么电影更有资格。绝对值得一看的片子,推荐IMAX 3D观看。
发表在 电影 | 一条评论

建国大业 (2009)

今天在电影院看了。这个片子不像以往的主旋律片,主题不是红色,而是民主。为了民主不惜不顾历史,把所有历史过程全部改为和谐的民主投票。每个人都谦恭有礼,对不同意见持有即使是现代人也没有的宽容。影片通片都在影射当下局势,不惜牺牲整个影片的连贯和质量,在广电之下确实是少有的能够上映的片子。就为了片子所表现的和谐也值得一看。
发表在 电影 | 2条评论

Fargo (1996)

Coen兄弟的电影和大多数人的不同。比如本片,No Country for Old Men,Burn After Reading。

他们的故事剧本常常是没有边界的。多数电影常常是有一个大的故事主题或者主线。正义战胜邪恶,表现正义必胜。男女爱情,表现爱情。枪战惊悚用只要能够表现出那种气氛的题材。戏剧,表现人性及各种各样的主题。这些电影在一个大框架的约束下,去极力展现在电影甚至剧本之前就已约定的主题。这就好像命题作文,虽然电影的命题比作文的命题在任何意义上都要宽很多。

电影如同养小孩,大多其他电影并是父母为子女设计一个方向,有一个价值观,即使是自由化的父母,他们也有诸如让孩子自由成长,或者往快乐的方向成长的方向,不自由化的父母则会硬性强制自己子女的成长方向,Coen亲兄弟的电影就像是父母在和子女的互动之中并没有任何的目的,他们只是随意的与子女互动,并在一旁欣赏子女的成长经历,至少Coen想给看他们电影的人这个印象,更多一些,Coen的这个子女的经历总是那么有趣。

他的另一标致则是生活化的精致对话,这一点和Quanrantino一样,两个人或者一群人并没有什么目的性,仅仅由时常的闲聊,加上人物一点点的个性就可以让一短段对话的化学反应变成具有意义的大事件的原因,有趣的是,它还能让人感受不到这个个性是刻意塑造的。


看完电影有一个奇怪的感觉或者准确点说叫bizzare的感觉,满脑子里都是"Yah?",那个奇怪的雕像,和那一段弦乐的背景音。

发表在 电影 | 留下评论